RSS订阅

实验动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进展/实验动物
  • 中国树鼩全基因组解析完成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云研究员课题组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解析了新型实验动物中国树鼩的全基因组,系统评估了树鼩作为药物研发实验动物的特征和优势。研究近日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 研究不仅为中国树鼩用于新药研发的药效学、药理学和毒理学评价提供了系统的基础信息数据和科学依据,而且揭示了特定药物研…
  • 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人类、线虫和果蝇基因组的假基因注释,发现生物的假基因补充物可能提供塑造了生物基因组的机制的见解。相关文章发表于2014年8月25日的《PNAS》杂志上。
  • 树鼩作为新型实验动物优势独特 科技日报讯 创新药物的研发依赖优良的实验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科技人员最近研究发现,树鼩作为新型实验动物在特定药物研发中有着独特优势。 目前药物研发中广泛使用啮齿类动物(大鼠,小鼠),由于与人种属差异较大,获得的研究结果经常与人相距甚远,造成药物研发在大量投入后的最终失败。树鼩是灵长类动物的近亲,…
  • 猫患有与人类一样的疾病,目前,科学家首次完全排序家猫DNA序列,未来有望治疗白血病和艾滋病患者。
  • 造出透明鼠可观察癌细胞科学家最近制造出了全身透明的鼠,这是医学界首次能让整个动物的躯体透明化。这一成果将有助于观察癌细胞在机体内的扩散,进行更加准确的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细胞》杂志上。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杨彬对新华社记者说,不用担心透明鼠会出现在我们家中,因为他们的技术并不能制造出活的透明鼠。 …
  • DNA为藏獒验明正身体格高大,性格刚毅,力大勇猛,忠心护主……在古老的东方,藏獒不仅是游牧民族的最佳保护犬,也是国王和部落首领的得力护卫犬。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近年来,受到藏獒产业经济影响,藏獒商家受利益驱使盲目发展,引发藏獒市场品质混杂、欺瞒暴利等乱象,进而威胁到我国藏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云南省玉龙县雪山藏…
  • Wistar研究所科学家发现,缺乏TRAP-1 蛋白的“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较少的与年龄相关的病症包括肥胖,炎症组织变性和自发形成的肿瘤等。相关文章发表于2014年8月7日的《Cell Reports》杂志上。
  • 新型实验动物中国树鼩的药物靶标分析创新药物的研发依赖优良的实验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以用于候选化合物的药效学,药理学和毒理学评价研究。目前药物研发中广泛使用啮齿类动物(大鼠,小鼠),由于与人种属差异较大的原因,获得的研究结果经常与人相距甚远,造成药物研发在大量投入后的最终失败。 树鼩(tree shrew)是灵长类动物的近亲,而且作为实验动物具有个体小、繁殖快,易…
  • 研究人员破译“猩猩语” 一项新研究破译出黑猩猩的身体语言,比如它们可以用手势来表达“跟我来”、“住手”或“拿着这个”等意思。 先前的研究已经揭示,这种与人类基因最接近的亲缘动物使用姿势交流。这样就提出一个问题:黑猩猩的交流方式是否与人类语言起源相同。 3日发表于美国《当代生物学》半月刊的新研究结果是,首次创建…
  • Stem Cell Rep:可植入神经元细胞与小鼠大脑相融合 2014年8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Stem Cell Report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卢森堡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将皮肤细胞重编程后的神经元细胞成功植入到小鼠的大脑中,在植入后6个月神经元就实现了同大脑的完全融合,这项研究对于开发新型干细胞靶向疗法治疗诸如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研究者Je…
  • 加州理工学院建立首个全身透明小鼠由于脂肪的存在,厚组织都是不透光的。要进行成像就得把组织切得特别薄,问题是这样就无法获得组织的3D结构。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通过去除脂肪让组织变透明的方法,不过这些方法大多需要在组织透明化之前,构建和表达发荧光的目标蛋白。随后,斯坦福大学的Karl Deisseroth开发出CLARITY技术,该技术允许人们在组织透明化之后,使用标记抗体或核酸…
  • 实验动物之--树鼩树鼩( Tupaia belangeri,tree shrew) 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哺乳纲攀鼩类的小型动物,形态酷似松鼠, 与人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树鼩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和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其亲缘关系与灵长类最接近(约93.4%),在组织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系统(脑功能)、代谢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与人类近似,与灵长类动物比较…
  • 肠道移植后大鼠可食用有毒植物 生物学家发表在《生态学快报》上的文章表示,研究者把林鼠的肠道移植给其他不能消化三齿拉瑞阿的啮齿类动物之后,后者同样获得了消化这种植物的能力。 沙漠林鼠经常以毒性很高的蒺藜科属植物石炭酸灌木三齿拉瑞阿为食,但它们为何不会为此生病或致命?研究者发现,原来这类林鼠具有独特的肠道细菌,后者赋予其安全消化带毒植物的能力…
  • 线虫能自我调节适应低温线虫是一类低等动物,体长只有1毫米左右,但是却拥有不少与人类相同的基因。日本甲南大学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在外界温度降低后,线虫能进行复杂的自我调节,适应低温生存。 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一直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中饲养的线虫如果放置到2摄氏度的环境中,两天就会死亡,但是如果是一直在15摄氏度的环境…
  • 英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体形越大患癌症几率越小英国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体内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ERVs)数量与其体形成反比,体形越大,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数量越少,相应地它们患上癌症的几率也越小。 在哺乳动物的进化史上,病毒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1000万年前,逆转录病毒就开始侵入到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时候病毒会与宿主的基因组结合,从而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即是所谓的内源…
首页 上一页 195 196 197 198 199 下一页 尾页 共2998篇文章/共200页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