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腺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目的 通过模拟高催乳素血症及免疫炎症状态,建立非哺乳期乳腺炎 (non-puerperal mastitis,NPM) 大 鼠模型,评价其乳腺局部炎症特征,为乳腺疑难疾病的诊疗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选用 SPF 级 Wistar 雌性大鼠 12 只,均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实验期间,对照组未接受任何实验性操作和药物处理;模型组连续7 d每日皮下注 射1次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0 mg/kg,在注射首日后第10、20、30天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催乳素水平。 注射7 d后,将200 μL哺乳期SD母鼠乳汁混合200 μL完全弗氏佐剂制备为油包水乳剂,多点皮下注射至模型组大 鼠背部进行首次免疫。首次免疫7 d后,再将油包水乳剂经多点皮下注射至大鼠第3、4、5对乳房进行末次免疫。 末次免疫后连续观察乳房外观28 d,计算乳腺结节大小;并于第3、7、14、28天,通过HE染色分析乳腺组织形态 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38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乳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IL) -6、IL-1β、肿 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α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 含 量,以综合评价造模情况。
结果 模型组大鼠可见乳腺皮肤破溃,并于破溃处闻及恶臭味,触诊及超声下可见乳腺 结节形成。HE染色显示,末次免疫后第3天大鼠乳腺组织中正常导管及小叶结构消失,并见大量浆细胞浸润;第7 天可见乳腺导管扩张,导管上皮坏死脱落,管周浆细胞、淋巴细胞 (以T淋巴细胞为主) 浸润明显;第14天时可见 大量纤维脂肪组织、小血管及肉芽组织增生,间质内可见散在浆细胞;第28天时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现 象减轻,肉芽肿形成。大鼠在造模成功后第10天、第20天催乳素水平逐渐升高 (P<0.05,P<0.001);模型组大 鼠在末次免疫后第3、7、14、28天时,乳腺组织中IL-6和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 (P<0.05);IL-1β含量在末 次免疫后第3、7、14天时较对照组升高 (P<0.01),第28天时略低于对照组 (P>0.05);iNOS在末次免疫后第7 天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
结论 成功构建大鼠NPM模型,其乳房局部具有肿块、脓肿、溃疡等表现以及乳腺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的典型病理特征,可为该临床疑难疾病的诊疗研究奠定基础。
- 没有相关内容!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