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实验动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进展/实验动物
  • 俄罗斯生物学家从西伯利亚共挖出了300多份不同年代和位置的冻土样本,并将它们带回到莫斯科的实验室进行详细的分析。
  • 为探讨年龄和性别因素对 SJ5⁃SPF 鸡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通过对比老年 Tg⁃Slit2 小鼠与 AD 小鼠 Tg⁃2567 淀粉样蛋白产生和清除相关基因表达差异, 初步探讨过表达 Slit2 基因与老年小鼠淀粉样蛋白产生沉积的关系。
  • 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这种非理性决策并非人类独有。美国研究人员新近发现,某些动物也会因相似的认知偏差而坚持明显不利的做法。
  • 在澳大利亚北部—中部海岸附近的一座岛屿上,研究人员正在开展一项史无前例的试验:将进化出能对抗最大敌人的基因防御能力的濒危动物和未进化出这种能力的动物混合在一起,以期它们的后代能仿效较为聪明的父母一方。
  • 研究大鼠的不同脑发育阶段与认知功能变化关系。
  • 科学家近日首次对黑腹果蝇的整个大脑进行了足够详细的成像,从而能探测每个神经元之间的单独连接,或者说突触。由此获得的图像数据库可帮助研究人员描绘支撑果蝇嗅闻、嗡嗡叫、空中飞行等各种行为的神经回路。 【《科学》相关文章】
  • 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与北京鸭白羽和体型较大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一发现揭示了北京鸭经过几百年选择形成的一些性状的遗传基础。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自然—通讯》杂志。
  • 一项新研究表明,8周大的小狗具备一定的社会学习技能,它们能够通过观察同类以及人类来学习。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 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在胚胎的第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一个纺锤体负责将胚胎内的染色体分离到两个细胞中。如今,来自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研究人员证实实际上存在两个纺锤体:一个纺锤体分离一组父本染色体,另一个纺锤体分离一组母本染色体,这意味着来自亲本的遗传信息在第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一直都是分开的。这些研究结果注定要改变…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像人类一样,大鼠和小鼠往往根据“沉没成本(sunk cost)”做出糟糕的决定。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7月13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ensitivity to 'sunk costs' in mice, rats, and humans”。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描述了他们的研究和他们取得的发现。
  • “辣”是一种痛觉而非味觉。迄今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可通过后天训练适应“辣”这种痛觉,甚至获得愉悦,其他动物都难以忍受。然而,中国科研人员最新发现,东南亚的一种小动物树鼩也能吃辣。
  • 6 月 13 日,国际期刊 Genome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马普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Philipp Khaitovich 研究组和日本国立自然科学研究所认知基因组学 Yasuhiro Go 研究组合作发表的论文 Human-specific features of spatial gene 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in eight brain regions。
  • 研究人员认为,人类拥有着远超我们了解的再生工具。如果我们能够在人体中创造正确的环境,我们或许就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未来有一天我们或许就能够再生我们的肢体。其他研究人员也认为这是有可能的。Tanaka 称,借助我们已经了解的肢体再生以及蝾螈能够教授给我们的知识,未来我们有可能通过基因工程让人类获得相同的能力。而且那也是我们值得…
  • 近日,研究人员首次使用被称为基因“剪刀”的基因组技术CRISPR加快哺乳动物特定基因的遗传。这种极具争议的基因驱动策略几年前在实验室饲养的昆虫中得到证明。因为它能在整个物种中迅速传播一种基因,从而激发了人们利用致命基因消灭疟蚊等害虫的梦想。现在,被消灭的对象或许还有具有破坏作物或能致病的哺乳动物,如兔子和老鼠。
首页 上一页 136 137 138 139 140 下一页 尾页 共3016篇文章/共202页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