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实验动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进展/实验动物
  • 2005年,欧洲正式批准蛭类疗法为合法的治疗手段。每年仅在德国就有35万条水蛭用于医疗,从治疗效果来看,水蛭疗法效果比临床上常规疗法效果好很多。很多文献报道蛭类疗法具有镇痛作用,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蛭类疗法对多种疼痛具有良好疗效。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团队识别出具有镇痛活性的神经毒素多肽家族,相关研究结果发…
  • 近日,中国科学院党组印发了《关于开展向“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猴”科研团队学习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全院广大科研人员以该科研团队为榜样,学习他们科技报国、至诚奉献的爱国精神,勇于创新、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甘于寂寞、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同心协力、踏实苦干的团队精神。
  • 建立树鼩粪便沙门氏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方法,并对此方法进行初步应用。
  • 接受减肥手术的患者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女性,但大多数临床前研究都是针对雄性啮齿动物的。因为性别差异驱动肝脏基因表达和整体脂代谢,我们试图确定这些端点在减肥手术中是否也存在性别差异。
  • 了解食蟹猴饲养基地猴舍氨气浓度及饮水中重金属含量,有助于为改善、制定饲养环境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提供依据。
  • 3月30日,《Neuron》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局部和整体物体感知中高级脑区精细视觉的脑机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王伟研究组完成。视觉科学的中心问题是探索从局部到整体的跨脑区视觉信息整合的脑机制。
  •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宿兵实验室通过与西藏大学医学院、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以及西藏阜康医院等单位的合作,测定了2000多个长期生活在不同海拔地区(1,990m-5,018m)的藏族和汉族个体的血清NO水平。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低海拔汉族,虽然高海拔藏族表现出更高的NO水平,但长期生活在高海拔的汉族表现出了比同海拔藏族更高的NO水平。
  • 利用微卫星DNA 标记技术对BALB/c 突变卷毛小鼠与正常BALB/c 小鼠进行遗传检测,旨在分析BALB/c 突变卷毛小鼠与正常小鼠之间存在的遗传差异。
  • 最近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BMC 演化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蚂蚁的精子在识别出竞争对手的精子后,会变得更活跃,游得更快、更直。蚂蚁是一种一生只有一天机会交配的社会性昆虫,通过对它们的研究,科学家得以探究在存在其他雄性精子竞争的情况下,有哪些因素改变了精子的行为。
  • 根据《自然-通讯》在线发表的一篇对绵羊与山羊的野生近缘种的基因组分析Convergent genomic signatures of domestication in sheep and goats,绵羊和山羊在驯化过程中有诸多相似的遗传靶点,但不同的选择模式被用于实现类似的特征。
  • 高等生物的细胞密集地分布着被称作内质网(ER)的管状膜网络。驻留在内质网中的复合物充当着核糖体的结合平台,其中核糖体是负责蛋白合成的细胞机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靶向运送到各种胞内和胞外位置上的蛋白。为了确保成功运送,这些蛋白中有许多在通过内质网膜时遭受化学修饰,从而携带着类似地址标签的分子标签。
  • 众所周知,实验动物按微生物控制的程度可分为五类:无菌动物(GF)、悉生动物(GN)、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清洁动物(CL) 和普通动物(CV),无菌动物作为微生物控制程度最高等级,培育和维持也有相当大的难度,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后,NBRI在无菌鼠培育方面也有所突破。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怀特海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关于真涡虫(planarian)眼睛再生的模型:真涡虫的眼睛再生受到同时发挥作用的三个原则的调控,这有助了解真涡虫的祖细胞如何在再生中发挥功能。
  • 中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詹帅及同事对美洲大蠊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分析,表明在已测基因组的昆虫中,其基因组规模仅次于蝗虫。这项研究3月2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文章揭示了该物种成功适应城市环境的遗传学基础的相关洞察。
  • 南京大学-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整理发布:辅助生殖完全手册-拯救鼠联盟
首页 上一页 143 144 145 146 147 下一页 尾页 共3015篇文章/共201页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