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实验动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研究进展/实验动物
  • 本实验通过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压力负荷型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按照常规采集其心电图数据,并与正常大鼠心电图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压力负荷型心力衰竭大鼠的心电图特征。
  • 评价hBMSCs幼年食蟹猴脑内移植的安全性,并进一步观察hBMSCs在脑内的迁移和分布情况,为治疗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建立新的技术平台及理论依据。
  • 实验动物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支持,特别是小鼠,因其遗传、免疫等信息积累丰富而应用广泛。后基因组时代,为了研究人类以及动物的基因组信息,人们建立了多种转基因、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以研究某一单基因功能;然而人类大部分疾病并非单基因疾病,除受外界环境影响,一般受多遗传因素控制。生命科学领域的多基因相关的复杂性状研究向实验动物提出…
  • 鹿鼠是啮齿动物中的“情圣”。与其一妻一夫制的表亲不同,这种鼠类“风流成性”,雌鼠通常有不只一个伴侣。但鹿鼠的特色不止于此,科学家发现,基因让它们的精子更快更强。而秘密可能与鹿鼠精子尾巴中部膨胀有关。
  • 影响公众健康的复杂性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痴呆等,多源自遗传、发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但影响遗传变异的机理大多未知。 为此人们开始研究一项新的模拟人类遗传结构的实验资源,被称为复杂性状遗传CC小鼠(以下简称CC小鼠)。
  • CC资源群体与现有的小鼠遗传资源相比包含了更加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并具有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的QTL定位能力。基因型和所有表型数据都会集中储存并作为公开获取的资源,CC品系的数量性状表型分布也存在巨大的变异。
  • 非洲裸鼹鼠是一种奇怪又有点丑陋的动物。这些“小家伙”能活32年,它们对癌症有不可思议的抵抗力,而且感觉不到一些疼痛。近日,刊登在《细胞—通讯》上的新研究显示,进化变异使得裸鼹鼠拥有独特的“无痛”感。
  • 外媒称,研究显示,实验鼠在寻找伴侣时会发出啸叫声。过去认为这种声音的发声机理类似茶壶或是声带振动产生的共振。但在剑桥大学合著并发表在美国《当代生物学》半月刊上的研究显示,实验鼠“唱歌”时使用的方法类似超音速飞机引擎的运行机制。实验鼠用这种高频的啸叫声吸引伴侣和保护领地。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日本研究人员在实现器官再生中取得重要进展:利用猴子皮肤细胞产生的干细胞让5只患病的猕猴受损的心脏再生。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llogeneic transplantation of iPS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 regenerates primate hearts”。
  • 运用听觉惊跳反射前抑制方法观察大鼠听觉系统发育过程中听觉敏感度和时间分辨率的改变及两者之间的时间相关性。
  • 美国《科学》杂志6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猿类可能也能揣测他人心思,这意味着猿类可能比我们此前认为的更像人类。
  • 并非很多人都知道:动物试验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就是亚里士多德时期。它发展成为当今这样一个数百万美元产业的历程,是相当漫长、有趣同时富有争议的。
  • 本周《科学报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了可能与狗的人类导向社会行为有关的基因。一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识别出了比格犬基因组中的两个区域,这些区域中共含有五个基因,可能与寻求关注、待在人类附近等行为有关。 Per Jensen及同事记录了在一项无法解决的任务中,标准化条件下繁育、饲养和照料的实验室比格犬主动与人类身体接触的倾向性…
  • 比较小鼠尾静脉注射或心肌注射腺病毒载体后心脏组织和肝脏组织中靶基因的转染效率。
  • CC小鼠将在肿瘤领域掀起一股划时代的具有革命意义的研究风潮,将为实现精准的分子诊断及精准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前指导数据。
首页 上一页 172 173 174 175 176 下一页 尾页 共3011篇文章/共201页
栏目搜索:
对不起,暂无资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