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感染与实验用猫质量控制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Feline panleucopenia)又称猫瘟热(Feline distemper)、猫传染性肠炎(Felinein- fectious enteritis),是由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引起的猫及猫科动物的一种急性、致死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尤其是6月龄以内的幼猫更为易感,具有变异快、分布广、致死率高等特点[1]。FPV是一种猫科动物的重要病原体,临床表现主要特征为高热、顽固性呕吐、腹泻、脱水、食欲下降、精神沉郁、出血性肠炎及白细胞减少等临床症状[2, 3]。猫泛白细胞减少症于1928年首次被发现,在1935年正式被命名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随后,我国开始 研究,1984 年李刚等[4]首次从自然病例中分离出中国第一株FPV,我国多个地区逐渐发现了该病毒的存在。
该病毒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但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是猫主要的传染病之一,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还侵害虎、豹、狮等,猫科、鼬科、浣熊科动物,其对经济动物养殖和野生动物保护构成极大威胁[5],被认为是所有肉食兽病毒中传染区域最广、致病性最高的一个[6]。
一、病原学
分类地位: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FPV)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细小病毒亚科(Parvovirinae)、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
该病毒仅有1个血清型,与水貂肠炎病毒、犬细小病毒都有密切的抗原关系。水貂也是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宿主,但水貂肠炎病毒不能使猫致病。
1980年,Osterhaus[7]等研究,在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电镜、免疫荧光和血清中和试验中均发现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与犬细小病毒间有交叉反应。 Mochizuki[8]等于1989应用由FPV-TU毒株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及其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和犬细小病毒制备的4种单克隆抗体,对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犬细小病毒、MEV进行的病毒交叉中和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表明,受试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毒株间具有高度的抗原相关性。但用其中1株单克隆抗体进行的血凝抑制试验及病毒中和试验表明,FPV-TU毒株与其他14株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抗原性有所不同; MEV-Abashiri毒株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无抗原性差异。
形态学基本特征:猫细小病毒是单股无囊膜的DNA病毒[9],该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且每一面都由3个衣壳蛋白粒子组成,分别为VP1、VP2 和VP3,无囊膜,直径大约20nm。核衣壳由32个壳粒组成,每个壳粒3~4nm。病毒基因组为单股DNA,约5kb。
培养特性: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LV)无法在鸡胚组织中增殖,但可以在多种猫源细胞中增殖,包括猫的肾脏、肺部、睾丸、骨髓、淋巴结、脾脏、心脏、膈肌、肾上腺以及肠道组织细胞。此外,该病毒也能够在水貂和雪貂的细胞中繁殖。与细小病毒属的其他成员一样,FPLV对有丝分裂活跃的细胞具有特定的亲和力,在细胞培养尚未形成单层之前(通常在细胞培养2至3小时后)接种病毒,有利于其增殖。虽然感染FPLV的细胞通常不会产生明显的肉眼可见病变,但通过HE或Giemsa染色后,可以观察到细胞核仁肿大和Cowdry A型核内包涵体等变化。不过,有些细胞可能会表现出细胞病变。不同毒株、接种浓度、细胞类型及其他接种条件可能影响细胞病变的发生及其严重性。在细胞培养中,必须避免支原体的污染,因为支原体会抑制FPLV的生长。此外,FPLV的血凝性较弱,仅在4℃的条件下能凝集猴子和猪的红细胞。在22℃时,血细胞的凝集作用可以被洗脱,并且能被特异性抗血清所抑制。
理化特性:猫泛型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对乙醇、氯仿、胰蛋白酶、和pH三点零的强酸性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抵抗能力。在五十℃下加热约一小时即可杀死病毒。另外,这种病毒在低温水或甘油缓冲液中,可以长期维持感染性。在进行24小时的百分之零点二甲醛处理时,病毒会失去活力,但次氯酸对病毒产生了杀伤效应。
基因组结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是一种单链DNA病毒,基因组长度约为5094个bp,包含两个开放阅读框(ORF)。第一个ORF位于基因组的左侧,编码非结构蛋白NS1和NS2;第二个ORF位于右侧,编码结构蛋白VP1和VP2。其中,VP2是主要的结构蛋白,构成病毒衣壳的关键成分,包含所有中和抗原位点,其基因长度为1755个碱基对,编码584个氨基酸。VP2基因中的一些关键碱基和氨基酸的变异会影响其抗原特性。VP1和VP2蛋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缺失任一蛋白的突变体均失去对宿主细胞的再感染能力。两个ORF各自配有启动子,非结构蛋白和结构蛋白的mRNA通过共同的Poly(A)末端终止,并通过可变剪接产生不同的翻译模板。此外,基因组末端的发卡结构是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重要特征,对其复制至关重要。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来源 患病动物及康复后排毒期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主要传染源。另外,潜伏期和发病初期动物的血液也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在自然条件下,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进行传播。在病毒血症期,大量病毒会从感染动物粪便、尿液、呕吐物及其他分泌物排出,从而污染食物、器具和周围环境,导致经口传播。此外,康复的猫和水貂可能会长达一年之久持续排毒。除了水平传播外,还可以进行垂直传播,妊娠母猫还可以通过胎盘将病传播给胎儿。另外,由于病毒感染后病毒血症时间可达7天。吸血昆虫(如跳蚤、虱子、螨等)可能也具有机械性传播作用。
3.易感动物
(1)自然宿主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不仅会感染家猫,还能侵袭其他猫科动物,如老虎和豹子,以及鼬科动物,如貂和雪貂,和浣熊科动物,如长吻浣熊和普通浣熊。这种病毒对不同年龄段的猫都有感染风险,但主要影响的是1岁以下的幼猫。在这一年龄段中,感染率可高达70%,而致死率则在50%到60%之间,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死亡率可能上升至80%到90%。由于不同猫群体的免疫状况差异,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会有显著变化。虽然成年猫也可能受到感染,但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初生猫受到母猫初乳中抗体的保护,这些母源抗体通常能有效保护幼猫达到3个月大的年龄。
(2)实验动物 常见实验动物对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均不易感,虽然用该病毒疫苗免疫犬能获得对犬细小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但目前还没出现过犬感染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病例。
(3)易感人群目前尚未见有人感染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情况发生。
4.流行特征
该疾病虽然可以在全年任何时候发生,但通常在冬末到春季之间尤其多发。这一时段恰逢母猫的繁育季节,特别是3月份,发病率通常达到最高点。此时,感染案例往往呈现为散发性或局部流行,尤其是在猫群聚集的区域。在某些情况下,饲养条件的剧烈改变可能导致疾病的迅速传播。例如,当猫咪的生活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或是由于长途运输使得原本独立的猫咪被迫混合在一起,便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疫情。此外,来自不同来源的猫混合饲养,也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因为不同猫群体之间的免疫水平可能存在差异。这些不良因素不仅能引起疾病的快速传播,还可能导致急性暴发性流行的发生。一旦病毒在猫群中传播开来,控制疫情的难度将显著增加,可能需要采取紧急的卫生措施,以减少感染和传播的风险。因此,了解这些传播因素并加以管理,对于保护猫群的健康至关重要。
三、临床症状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潜伏期2~9d,根据临诊表现和病程长短可分为以下四型。
1.最急性型 病猫只有轻微的或甚至没有先兆性症状。病猫突然倒毙,通常在12h内死亡,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是中毒。
2.急性型 常常在24h内死亡,伴随发热(40~41.6℃)、沉郁、厌食,通常要经过3~4d才出现症状。在大多数猫常伴有呕吐,呕吐物常有胆汁气味,极度脱水。通常发生并发症,常表现为口腔溃疡、出血性腹泻或黄疸。表现非典型症状,常在24h内死亡,幼猫多呈急性发病。
3.亚急性型 临床常见该病主要为亚急性型,多见于6个月以上的猫,临床症状表现为第一次发热体温40℃以上,24h左右降至常温,2~3d后体温再次升高至40℃以上,呈双相热型。典型血液学变化是第2相发热后白细胞数迅速减少,明显减少(2000~5000个/μL),且以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严重者血液涂片中很难找到白细胞,故称猫泛白细胞减少症。血液白细胞数目5X106/L以下时表示重症,2X106/L以下时往往预后不良。发热的同时,病猫精神萎靡,被毛粗乱。眼、鼻流出脓性分泌物,厌食,顽固性呕吐,呕吐物中含有胆汁呈黄绿色。腹痛,粪便恶臭,呈水样或黏稠样,后期带血。腹部触诊可感到腹部为气-液体所充满。脱水、贫血症状明显,如皮肤弹性降低,眼球深陷,病猫出现渐进性的衰弱。在疾病的末期,猫会出现体温变低、精神沉郁,甚至轻度的昏迷。病程一般7d左右,超过的可能康复。病死率60%~70%,但也有高达90%以上的。妊娠母猫早期感染FPV,可造成不孕,胚胎吸收,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妊娠晚期感染导致早产或产小脑发育不全、脑积水、眼畸形的胎儿。
4.隐形型 临床上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当有其他病菌,寄生虫共同感染,或者有应激反应,饲养管理不好时,从而发生致死性感染。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感染后也有造成视网膜异常的病例。一般认为,血液白细胞减少程度标志着疾病的严重程度。某些病猫,病程可达7天以上,具有耐过的可能。水貂发病时肠炎症状更加明显,其他症状与猫相似。
四、病理变化
大体解剖观察:病猫被毛粗乱,口腔和会阴部有分泌物,眼球下陷,皮下组织干燥,部分病例消瘦、脱水。感染后,胃肠道可能出现空虚、充血和水肿等症状,尤其是空肠的病变尤为明显,表现为肠壁乳胶管状改变及肠腔内的坏死性假膜和纤维素条索。此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且切面表现出湿润的灰红、白相间的花纹或鲜红色,说明炎症和出血的严重程度。实质器官如肝和肾可能出现瘀血变性,胆囊内胆汁黏稠,脾脏和肺部也可出现出血及水肿现象,这些都反映了感染的全身性影响。多数病例长骨红骨髓变成液状或半液状,完全失去正常硬度,可作为泛白细胞减少症确诊的依据。
组织病理学: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消化道有明显的扩张,肠袢变得坚硬而且浆膜表面有淤血和出血斑。观察具有诊断意义的组织病变为疾病初期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大脑皮层锥体细胞、淋巴窦上皮细胞和骨髓细胞中,均可见从嗜酸性发展到嗜碱性的核内包涵体,但存活3~4天的病猫包涵体可能消失。小肠黏膜及肠腺上皮细胞坏死,肠淋巴滤泡、淋巴结及脾脏滤泡内的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及淋巴细胞数量减少,骨髓细胞破坏、消失。
水貂的病理变化与猫类似,主要在小肠,呈急性卡他性出血性肠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组织学异常包括胃内隐窝的扩大,上皮细胞功能丧失,胃坏死。肠隐窝上皮坏死,隐窝扩张,肠绒毛变短、塌陷,可在肠隐窝上皮发现核内包涵体。最严重的组织学损伤发生在空肠和回肠。最突出的损伤发生在小肠黏膜下淋巴滤泡周围。常见有继发性细菌的入侵,胸腺及淋巴结的生发层淋巴细胞缺少。骨髓弥漫性病变也很常见。胎儿或新生儿小脑颅腔异常扩大,室管膜细胞分裂,下皮层软化。
五、诊断
病毒的分离培养: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通常简称为FPV,这种病毒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无法在鸡胚组织中增殖。为了有效地培养和繁殖FPV,科学家们通常选择利用猫肾原代细胞或传代细胞,此外,雪貂和水貂的肾细胞也是常用的培养介质,这些细胞提供了适合FPV生长和繁殖的环境。
此外,FPV病毒还有另一种分离途径,那就是从猫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尝试提取。这种方法虽然相对复杂,但同样具有可行性,为病毒的分离和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总的来说,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分离和繁殖FPV,为进一步的病毒研究和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除了上述的细胞培养方法外,FPV还可以从病猫的体内进行分离。具体来说,可以从肝脏、脾脏或粪便中提取病毒。值得注意的是,在采集病猫腹泻物进行病毒分离时,最佳的采集时间是在发病后的4天内,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病毒的含量相对较高,分离的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取1~2g猫肝脏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剪碎,加入液氮研磨至粉状;然后加入2mlPBS缓冲液,混匀,5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经0.22um滤器过滤除菌,按照1:10比例接入F81细胞悬液,置于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条件37℃、5%CO2。设置正常细胞对照,逐日观察细胞的病变情况;对出现病变的细胞进行处理,反复冻融3次后进行连续传代;取至第五代的细胞培养物,反复冻融后离心以除去细胞碎片,然后通过蚀斑法纯化病毒,并采用PCR法进行鉴定[10]。
血凝及血凝抑制:血凝试验因其简便快捷、经济实用而广受青睐,能够有效且迅速地检测出粪便提取物以及细胞培养物中所含有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辛光洁等对FPV进行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FPV阳性血清来源于已经康复且经历过高强度感染的猫,而阴性血清来自从未接受过免疫接种的正常猫体内采集的血液样本。将抗凝剂与血液按照1:4的比例采取猪血,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次,待红细胞沉积后得到1%猪红细胞悬液,贮存条件4℃。试验所得数据显示,FPV培养物的血凝效价结果为256,且通过血凝抑制试验验证,该试验具有高度特异性[11]。血凝试验虽具有灵敏度高、成本低廉且操作简便的优点,但其对红细胞的敏感性要求较高。当效价较低时,需借助血凝抑制试验来进行进一步的检测。
电镜与免疫电镜检查: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在病猫体内分布较为广泛,尤其较多地存在于其粪便、肝脏以及肠黏膜中。为了有效观察和研究该病毒,可以通过负染技术处理病料提取物,进而直接利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将提取物反复冻融3次,离心取上清夜,以磷钨酸负染作电镜观察,可在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现立体对称形态,其直径范围在20~22nm之间。[1]。在进行FPV(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相关研究中,也会采用添加FPV高免血清进行免疫电镜观察的方法。通过这种技术手段,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病毒粒子在视野中聚集在一起的景象,它们呈现出独特的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然而,尽管这种方法能够提供直观的病毒形态观察,但由于其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如敏感性相对较低、难以有效区分类似形态的病毒,使其应用并不广泛。
核酸测序法是一种直接检测FPV片段的方法,无需事先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该方法特别适用于通过PCR技术获取病毒样本后,对DNA进行测序验证。具体操作为:将FPV的PCR产物进行克隆或定向克隆,随后利用DNA测序仪,并结合通用引物进行测序。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作为现有血清学检测手段的重要补充,凭借其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病毒检测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ELISA试验能够特异性地检测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的血凝蛋白,这一特性使其成为检测粪便样本中FPV抗原的有效方法。通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验证,ELISA测试结果与血凝效价之间的匹配率高达95%,进一步证实了其在FPV诊断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2]。Romane A Awad等采用ELISA对样本数量为47的猫进行粪便中FPV抗原检测,其中40只有FPV病毒感染临床症状,另外7只是作为对照的健康猫。P M Veijalainen 等开发了用于检测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乳胶凝集(LA)试验,并将其与血凝(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比较,采用组织培养分离法确认特异性结果,其结果表明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介于二者之间[13]。
聚合链式反应:起初,PCR的建立是用于检测导致镰状细胞性贫血的HBB基因突变,直到1978年,PCR作为传染病诊断工具的实用性才首次在检测中得到证实[14]。Schunck等(1995)建立起检测FPV的PCR方法,其原理是通过从猫的粪便样本中特异性扩增病毒的DNA片段来诊断是否感染了FPV。PCR的灵敏性可以达到电镜的10~100倍,最低可以检出10个病毒粒子DNA,现已成为FPV诊断的常用方法。细小病毒核酸序列具有高度保守的特性,刘维全等人在2001年依据此特性,针对细小病毒核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通用引物。经临床检测验证,采用这对引物的PCR方法展现出了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年,乔军及其研究团队深入研究了GenBank数据库中记录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基因组序列,他们细致分析了这些序列的特点,并特别聚焦于VP2基因这一关键区域。VP2基因因其高度的保守性,在FPV的遗传变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这一认识,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这对引物能够精准地靶向VP2基因中的保守区域。随后,他们利用这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高效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研究团队成功地从血凝效价为1:128,被稀释至10-5的浓度下脾脏匀浆上清液中,扩增出了清晰的目标条带。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引物的特异性,也展示了该方法在FPV检测中的高灵敏度。王利霞等(2022)通过优化PCR反应的退火温度,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从而建立了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好得PCR方法应用于FPV检测。尽管PCR的灵敏性随着技术发展正在提升,但在进行PCR试验时,引物设计和DNA聚合酶的选用也是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该方法以胶体金作为标记载体,硝酸纤维膜作为包被载体,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金颗粒和蛋白物质全面结合、快速聚集后会形成肉眼可见的粉红色。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单易行,而且对试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无需复杂的设备或繁琐的步骤,因此可以迅速且有效地实现对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快速诊断,为疾病的及时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前,随着我国现代科技能力的提高,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需要与新型标记分子以及光电传感器、表面增强拉曼3项技术协同发展,以提高病原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和特异性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应用。
检测标准:
表1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检测标准汇总(数据收集时间截至2024年10月)
编号 | 名称 | 发布部门 | 颁布日期 |
T/CVMA 178-2024 | 猫细小病毒PCR检测方法 | 中国兽医协会 | 2024-09-09 |
DB33/T 2268-2020 | 猫细小病毒PCR检测方法 |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 2020-06-30 |
T/CALAS 66-2019 | 实验动物 猫细小病毒检测方法 |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 2019-07-10 |
六、防治措施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预防:针对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免疫接种程序,通常建议在幼猫出生后的49~70日龄期间进行首次免疫接种,随后在84日龄时安排第二次接种。为了进一步增强免疫保护效果,还可以在幼猫达到112日龄时追加一次免疫接种。没有添加佐剂的疫苗,接种形式包括点眼、注射或滴鼻,每年进行一次。需注意的是,28日龄以下可先接种高免血清,一段时间以后进行上述预防接种。推荐注射右肩下侧或喷雾免疫也是有效可行的。FPV弱毒疫苗具有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的能力,这可能导致胎猫小脑发育出现异常。此外,母猫体内的抗体可能会干扰幼猫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因此,对于处于妊娠期的母猫,推荐使用灭活疫苗来预防FPV感染。FPV弱毒苗易受母源抗体的影响,当母源抗体HI效价大于20时可能导致疫苗免疫的失败,因此不适合在幼年群体中使用。于亚丽等科研人员选取了FPV-HLJ作为种毒,采用了先进的同步接毒技术,将其接种于猫肾传代细胞系F81株中进行培养,最终成功地制备出了一种高效的FPV疫苗。这种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效果,能够完全抵抗FPV强毒的攻击,为接种的猫提供了更强的保护,使接种后的猫在面对FPV强毒时,能够达到100%的存活率。国外研制出了一种三联疫苗,可同时免疫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猫鼻气管炎病毒和猫嵌状病毒,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美国公司和美国礼蓝动保公司生产的猫用病毒性传染病联合疫苗有3种三联苗、4种四联苗和2种五联苗。但国内在疫苗方面研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有关于宠物用减毒活疫苗研发工作的研究报道面世,同时也未查询到相关的疫苗注册信息[15]。
控制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感染的根本措施虽然在于实施有效的免疫预防,如接种疫苗以增强猫的免疫力,但日常卫生管理同样至关重要。应时刻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定期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一旦发现病猫,应立即将其隔离饲养,避免病毒在猫群传播,从而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对于新引进的猫,必须经过免疫接种,待观察60天后方可混养。针对病猫的发病场所,需要彻底消毒,流感季节注意食水、卫生和保暖。对于未免疫猫群,一旦发病也要立即隔离。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治疗:FPV感染的特点是病程短、恶化迅速,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只能采取对症治疗。在早期阶段,使用高免血清(剂量为4 mL/kg体质量)进行干预,可以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有助于缓解病情。此外,输血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剂量控制在10~20 mL/kg体质量,隔天或每天进行一次,同样能够发挥一定的疗效。为了补充病猫的体能和维持其生理平衡,还可以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或复方生理盐水,剂量为20~30 mL/kg体质量。
在控制感染方面,四环素作为优先选择,剂量为5~10 mL/kg体质量,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每天进行两次。除此之外,也可以选用土霉素等其他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然而,在疾病的中后期,由于病情已经较为严重,病猫往往难以治愈。此时,为了防止疾病进一步扩散,需要对病猫进行扑杀,并进行深埋处理。同时,对于被污染的饲料、水源、用具以及环境,要求使用1%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彻底的消毒,以防止疾病再次传播。[16]。此外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手段,如肌内注射爱茂尔(654-2)缓解严重呕吐或给以止血药等。在腹泻期间停止提供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有利于缓解肠胃症状,提高康复率。
七、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对实验猫及易感动物的影响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是一种导致猫科动物感染传染病的病原体,其引发的病症特征显著,包括体温升高至高热水平、频繁呕吐、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以及出现病毒性肠炎的症状。在自然环境中,FPV不仅威胁着家猫的健康,还能感染如虎、狮、浣熊等野生猫科动物,其感染率高达百分之百,且致死率介于20% ~50%之间。该病毒主要通过病猫的粪便、唾液等途径进行传播,因此,感染FPV的病猫构成了疾病传播的主要源头。该病频发于春季和夏季,能感染多年龄段的猫,尤其是幼猫。我国的宠物猫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必须重视FPV的防治、疫苗的研发,避免大规模FPV感染。
八、实验猫微生物检测标准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以其分布广泛、致病性强的特点,成为危害家养宠物猫、圈养繁殖猫、野生猫科动物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猫科动物种群的主要传染源。该病症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仅影响动物的健康与生存,还波及到相关行业如宠物医疗、养殖业及科研领域。
猫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肌肉系统高度发达,其神经反射机能与人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这使得猫成为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理想实验对象。特别是在进行药物反应、生理机能、疾病模型构建等实验时,猫的实验效果往往更接近于人,能够更准确地模拟人类疾病状态,从而特别适宜观察各类反应性的实验,为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实验猫可用于脑神经生理学、脊髓损伤、睡眠障碍、血压、眼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但众多因素导致猫的大批量饲养困难,导致相应的规范标准并没有普及。
美国在实验用猫的标准制定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且系统的标准规范体系。《中国药典》虽然已明确将猫列为实验动物范畴,用于科学研究与药物测试,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正式公布专门针对实验用猫的详细国家标准。这一现状促使一些地方省份率先行动起来,以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早在1994年,广东省便迈出了猫标准化探索的第一步,制定了地方标准DB44/63—94,为实验用猫的饲养、管理及使用提供了初步的指导框架。随后,河北省于2016年紧跟步伐,发布了《猫的饲养与管理》DB13/T2411—2016地方标准,进一步细化了实验用猫的养护规范。进入2017年,黑龙江省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制定并发布了《实验动物猫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DB23/T2057.2—2017和《猫寄生虫学等级及监测》DB23/T2057.4—2017两项地方标准,从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两个维度,对实验用猫的健康状态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外,在2016年和2017年,吉林省也分别推出了《普通级实验用猫病原微生物监测》DB22/T2591—2016及《普通级实验用猫寄生虫监测》DB22/T2791—2017等地方标准,既关注实验用猫的病原微生物携带情况,也对其寄生虫感染状态进行了严格规定[17]。
尽管多个省份制定了实验用猫的标准规范,但其区域性限制了这些标准的推广普及,国家层面的标准规范亟待出台。
参考文献:
[1] 亢文华, 赵凤龙, 郝霖雨, et al.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J]. 中国畜牧兽医, 2008, (10): 89-92.
[2] 刘琪, 史利军, 梁琳, et al. 一株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VP2和NS1基因的变异分析 [J]. 畜牧兽医学报, 2019, 50(05): 1106-12.
[3] IKEDA Y, SHINOZUKA J, MIYAZAWA T, et al. Apoptosis in 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infected lymphocytes [J]. J Virol, 1998, 72(8): 6932-6.
[4] 李刚 蔡, 张振兴.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J]. 病毒学报, 1985, (04): 349-53+410.
[5] STEINEL A, MUNSON L, VAN VUUREN M, et al.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feline parvovirus sequences from various carnivores [J]. J Gen Virol, 2000, 81(Pt 2): 345-50.
[6] 黄翠琴, 范克伟, 余佳, et al. 华南虎疑似感染猫细小病毒的PCR鉴定与病理组织学检查 [J].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17, 25(06): 43-7.
[7] OSTERHAUS A D, VAN STEENIS G, DE KREEK P. Isolation of a virus closely related to 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 from dogs with diarrhea [J]. Zentralbl Veterinarmed B, 1980, 27(1): 11-21.
[8] MOCHIZUKI M, KONISHI S, AJIKI M, et al. Comparison of feline parvovirus subspecific strains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a 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 [J]. Nihon Juigaku Zasshi, 1989, 51(2): 264-72.
[9] TUCCIARONE C M, FRANZO G, LEGNARDI M, et al. Genetic Insights into Feline Parvovirus: Evaluation of Viral Evolutionary Patterns and Association between Phylogeny and Clinical Variables [J]. Viruses, 2021, 13(6).
[10] 马建伟, 付展鸿, 钟林翰, et al.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YX01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J]. 动物医学进展, 2024, 45(09): 12-9.
[11] 辛光洁, 王威, 孙连志.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检测 [J]. 吉林畜牧兽医, 2010, 31(06): 9-10+2.
[12] TRUYEN U, ADDIE D, BELáK S, et al. Feline panleukopenia. ABCD guidelines on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J]. J Feline Med Surg, 2009, 11(7): 538-46.
[13] 陈园园.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样颗粒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D], 2023.
[14] ZHU H, ZHANG H, XU Y, et al. PCR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Biotechniques, 2020, 69(4): 317-25.
[15] 熊霙, 周含笑, 杨斌, et al. 猫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 (10): 108-13.
[16] 于天琴.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防治 [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4, (07): 38-9.
[17] 陈军, 王亮, 邱泽文, et al. 实验用猫的应用及标准化 [J]. 实验动物科学, 2021, 38(06): 80-4.
编辑信箱
欢迎您推荐或发布各类关于实验动物行业资讯、研究进展、前沿技术、学术热点、产品宣传与产业资源推广、产业分析内容以及相关评论、专题、采访、约稿等。
我要分享 >热点资讯
- 年
- 月
- 周